在EXFE创业的两年,虽然项目最终失败了(很可惜),不过自己从头开始写了一个简化RESTful Service实现的Framework——go-rest,还算有不少收获。这里记录一下go-rest实现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演变,以及这些演变背后的原因。

最开始,我把Service定义为RPC remote式的调用方法。处理逻辑的函数,基本上是这样:

1
func Handler(input InputType) OutputType { ... }

框架主要是解决HTTP协议的处理,以及将Request Post的body部分反序列化为InputType的实例,根据url调用相应的函数,并序列化函数的输出结果。

因此,当时的框架使用起来类似下面的样子(因为最老的一版代码找不到了,这个是凭印象写的)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
func Handler1(input InputType) OutputType { ... }
func Handler2(input InputType) (OutputType, error) { ... }

func main() {
	r := rest.New()
	r.Add("/handler1", Handler1)
	r.Add("/handler2", Handler2)

	http.ListenAndServe(":8000", r)
}

优点:

  • 自动处理HTTP协议,根据mime选择合适的序列化方法;
  • 自动将Request Body和Response Body序列化/反序列化为对应的参数结构,处理函数内不需要考虑序列化问题;
  • 逻辑函数易于测试。

缺点:

  • 无法自定义任何HTTP协议的处理过程,无法做url参数化或者对url的参数做处理,无法使用HTTP Header信息;
  • 只能固定使用POST方法做请求;
  • 返回值格式固定,如果出错(处理函数的error返回不为nil),只能使用500一种返回码,调用者无法知道错误细节;

为了解决缺点,最开始使用gorilla/mux库做路由,解决了不能自定义HTTP method的问题。之后为了利用起HTTP协议本身的各种参数化和配置方法,达到更加RESTful的状态,go-rest第二版引入了Context的概念。在注册处理函数时,参考gorest也引入了使用将struct做配置的方法。

第二版里定义一个用于处理逻辑的struct如下所示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type RestExample struct {
    rest.Service `prefix:"/prefix" mime:"application/json"`

    postSample rest.SimpleNode `method:"POST" route:"/post"`
    getSample  rest.SimpleNode `method:"GET" route:"/get/:id"`
}

func (r *RestExample) PostSample(ctx rest.Context, arg InputType) {
    ...
}

func (r *RestExample) GetSample(ctx rest.Context) {
    var id int
    ctx.Bind("id", &id)
    if err := ctx.Error(); err != nil {
        ctx.Return(http.StatusBadRequest, err.Error())
        return
    }
    ...
}

优点:

  • url配置更加灵活,可以为每个Service分别添加前缀;
  • 参数化url,可以写表达性更强的url,而且可以保证处理函数不需要牵涉到HTTP协议的细节;
  • 可以使用Context来访问HTTP报文相关内容,比如拿到Request Header,或者改变HTTP Response Code(见GetSample);
  • 使用Context.Bind来处理url参数解析,声明式比过程式更易懂;
  • 配置统一定义在RestExample里。

缺点:

  • 使用Context处理HTTP相关信息的时候引入了HTTP协议细节,不易测试;
  • 函数名和配置变量对应依靠首字母大小写来对应,过于隐晦;
  • 没有中间层,对于一些通用处理显得繁琐,比如log,auth等。

因为要对HTTP的细节作处理(Header,url参数化等等),而引入的Context,最终却变成了逻辑函数里额外的部分,导致测试时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准备一个合法的Context,是这次变动中最失败的部分。但是由于更加符合业务要求,实现出来的接口更容易理解且符合RSETful的要求,这个实现大概维持了1年左右没有变化。

后来团队解散后空余时间比较多,也因为Node.js很火爆,就跑去看了看Node.js上最流行的框架Express.js。Express.js使用的Connect库做到的中间件很有意思。借鉴Connect的中间件思想,就有了go-rest最新的一次改版。这次改版的主要思路在于,使用中间件来处理与HTTP协议相关的逻辑,保持最终的业务逻辑是一个独立的函数,不引入任何与框架相关的约束和假设。改版后的框架使用起来像下面这个样子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
r := rest.New()

// add log midware
r.Use(rest.NewLog(nil))

// add router. router must before mime parser because parser need handler's parameter inserted by router.
r.Use(rest.NewRouter())

// parse json
r.Use(rest.NewJSON()))

// get sample
r.Get("/get/:id", func(params rest.Params) error {
    var id int
    params.Bind("id", &id)
    if err := params.Error(); err != nil {
        return resp.Error(http.StatusBadRequest, err.Error())
    }
    ...
})

// post sample
r.Post("/post", func(arg InputType) {
	...
})

// custom midware
func prefix(prefix string) http.HandlerFunc {
    return func(w http.ResponseWriter, r *http.Request) {
        if !strings.HasPrefix(r.URL.Path, prefix) {
            http.NotFound(w, r)
            return
        }
    }
}

// a handler with special midware
r.NotFound(prefix("/static/"), http.FileServer(http.Dir(".")))

由于有了灵活的中间件机制(通过Use引入),可以将所有和HTTP解析相关的代码改写为中间件并复用。同时,可以给每个处理函数单独配置自己的中间件,这样不同处理函数也可以复用一些相似的逻辑。需要从HTTP内解析出的变量,通过rest.Params传入处理函数。而rest.Params只是map[string]interface{}的简单封装,测试时很容易构造其中的内容。Params.Bind的部分目前还没有实现,其实这部分可以通过中间件完成的,写在这里是为了展示效果。如果error返回的不是一个rest.Response或者rest.Error,HTTP就会以StatusServerInternalError作为Response Code。

这个框架本身还可以支持多参数的处理函数,不过要自己写相应的中间件对参数顺序做布局。由于通用性不高,我就没有实现相关的内容。

这个框架的优点:

  • 中间件机制灵活,可以对某个处理分支加入单独的中间件;
  • 处理函数与HTTP协议无关,方便测试和重构;
  • 中间件可以改变处理函数需要的参数和返回值的类型,支持类似wrapper的特性而不需要改动业务处理函数。

缺点:

  • 实现有一些精巧的不易理解的部分,使用时容易造成困惑;
  • 看上去接口并不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