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目是这样的:三个学生去教授家里帮忙收拾花园,比较辛苦,三个人的脸上都沾上了泥,但自己并不知道。休息的时候,教授对他们说:不要摸,你们三个中至少有一个人脸上有泥,有泥的人去洗掉。假设三个学生足够聪明,结果谁会去洗呢?

答案:三个学生互相看着,过了一段时间,同时起身去洗脸。

恩……由于没有时钟同步,“同时起身”这个概念并不好判断。不过,推理的过程还是一样的:如果只有一个人头上有泥,那么他看到别人头上都没有泥,就应该立刻起身,但事实是没有人立刻起身,因此至少两个人头上有泥;如果两个人头上有泥,那么看到只有一个人头上有泥的人就应该在第二刻(这就是我说没有时钟同步的坏处)起身去洗脸;因为前两刻都没有人去洗脸,所以一定三个人脸上都有泥。

其实,更好的题目是那个戴帽子的或者大女子主义村的题。不过我一下子记不起原题是怎么描述的了,大家自己去google吧。

更深一步的想一下:教授说的话,到底告诉三个学生什么了,导致他们发现自己脸上都有泥呢?按说,每个人都会看到另外两个人脸上的泥,因此,教授实际上说了一句他们都已经知道的话,应该是推不出任何东西的!

其实,教授的那句话里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,也就是告诉了三个学生一个共享信息。

什么是共享信息?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么?这还远远不够。共享信息还需要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件事。比较形式化的定义是:X是共享信息,等价于命题Y成立,命题Y为“X且所有人知道Y”。

实际上,这里递归了。

三个学生在思考的每一刻后,这个共享信息都会递归进入一层。一开始是“某一个人脸上有泥”,第二刻是“某两个人脸上有泥”,第三刻是“某三个人脸上有泥”,这时,递归到达了最大深度,于是三个人就直接“弹栈”洗脸去了。

更加形式化的给出一个定义:

Pi是第i个人知道的信息集合,X是某个信息。共享信息是Y={X且对任意i,有Y属于Pi}

这里有一个问题,在递归时,所有人并不明确的知道“哪一个人”或者“哪两个人”脸上有泥(“哪三个人”的时候其实也不知道,但现在一共就三个人,根据不相容抽屉原理可以推出“所有人”)。但这并不妨碍做进一步的推断。这实际是集合论一个备受争议的公理——选择公理——的表现形式。

选择公理是指:有若干个非空集合,可以从每个集合中取出一个元素,组成一个新集合。

很可惜我忘了这条公理的形式化定义。但印象深刻的是,这个公理只是指出了组成新集合的可能性,却并没有指出该如何取,来组成这个新集合。数学界对这条公理的合理性还有争议。因为如果不承认这条公理,就无法得到很多很重要的定理;但如果承认这条公理,又会推出很多悖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