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半年来工作上一直在用Go,总共统计下来也写了1w多行代码,算上删删改改的,大概能有1w5吧。而且还写了不少go的库,比如android push库go_c2dm,一个简单的IMAP客户端goimap,想继续完善的编码库go-encoding-ex。似乎赶着最近Google IO,国外很时兴写对Go的总结,于是我也赶热闹写一篇blog。

我喜欢的Go特性

interface

Go的interface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特性,在静态编译语言里引入了动态语言常用的duck type特性,而且还没有任何运行时负担。举个栗子,如果我想给一个struct A实现io.Reader接口,在定义struct A的时,不需要和io.Reader扯上任何关系(不需要继承,不需要包含,什么都不需要),只要对struct A定义Read([]byte) (int, error)这个函数(与对象方法类似)就可以。至于如何把struct A的实例捏成一个io.Reader,全是Go编译器在背后的工作。我斗胆猜一下Go在使用io.Reader这个interface的时候,使用了类似下面的结构:

1
2
3
4
type InterfaceReader struct {
	instancePtr pointer_to_original_instance
	readFunc pointer_to_read_function
}

而将一个实现了Read成员函数的实例变成io.Reader的时候,执行了类似下面的代码:

1
2
3
4
5
6
// Pseudo code for:
//   var i io.Reader
//   i = New(A)
i = New(InterfaceReader)
i.instancePtr = New(A)
i.readFunc = i.instancePtr.Read

这个伪代码的操作,在编译期就可以完成,不需要在运行时依旧保留很多类型的相关信息。

reflect

不过Go依旧在运行时保留了不少的类型信息,用来完成反射。不过Go的反射与Java和其他动态语言比起来,还是有限制:所有的反射操作都必须通过一个实例完成,而不能直接操作类型。比如,可以根据一个实例拿到一个类型并生成这个类型对应的新实例:

1
2
3
t := reflect.TypeOf(a)
v := reflect.New(t.Elem())
newA = v.Interface().(*A)

但是没法直接根据类型的名字拿到类型并生成实例,考虑到这门语言设计目的是效率优先的静态编译语言,这也似乎不是太大的问题,而且可以通过别的方法实现。

不过,目前Go的reflect库不能通过reflect.Type来创建一个Array或者Slice,似乎是个挺杯具且无解的事情,限制很大。

值得一体的是,Go的struct的成员可以定义Tag这种描述信息,程序里没有直接的作用,但可以通过reflect访问到:

1
2
3
4
5
6
7
type A struct {
	i int `tag:"abc"`
}

v := reflect.TypeOf(new(A))
f, _ := v.FieldByName("i")
f.Tag.Get("tag") == "abc"

虽然目前Go的标准库里只用Tag来做json编码/解码时对应域的名字,不过似乎可以有更有趣的用法。

channel

在Go之前,就有不少语言以支持轻量进程的并发为特点,比如广为人知的Erlang(其语法的诡异导致没有大规模流行)。不过Go比Erlang更多了一种叫做channel的类型,用于在进程间传递消息。Erlang里,如果要和一个进程通信,只能给这个进程的pid发消息,消息里带有一个标号。这个进程收到消息后,根据标号再做不同的处理。这种做法使得Erlang里大量出现通信时根据标号做模式匹配的语句,可以类比C的大块大块switch/case,配合Erlang的另一大特点“代码热更新”,经常会写出十分难读的代码。另一方面由于pid要先创建进程后才能拿到,如果想让两个进程互相通信,就必须先创建进程A拿到pid_a,再创建进程B,把pid_a传给进程B,再把进程B的pid_b传给进程A,A拿到pid_b后会对自己的执行体做更新,去实现真正的功能。这个说起来似乎简单,真写一写的话实在头疼。

Go在Erlang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了channel,使得进程间通信变的更加清晰。一个goroutine可以持有一个或者多个channel。可以先创建channel,把创建好的channel传给若干个需要互相通信的goroutine。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Erlang里遇到的两个很拧巴的问题。

goroutine

一句话:并发变得如此简单。

one executable binary

目前Go在编译好后只会有一个bin文件,而且不使用cgo引用c库的话,也不会依赖特殊的库。在生产环境部署Go真是痛快无比,再也不用想是不是要升级这个gem,是不是要下那个egg,是不是这个版本滞后了,是不是那个api不兼容……

go fmt

配合Sublime2 + GoSublime,再也不用费心代码格式的问题了。

使用中遇到的问题

用成员首字母的大小写来控制可见性

这真是很诡异的特性:所有名字首字母大写的成员,是对包外可见的;所有名字首字母小写的成员,都是包外不可见的。

这一条就使得Go命名与下划线分割的命名方式绝缘,只能选用驼峰命名法。因为PublicName和privateName看上去还算协调,如果出现Public_name,就怎么看怎么诡异了。或许以后可以用驼峰作为公开命名PublicName,而用下划线作为私有命名private_name。

更新: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,Go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真是太好了。在看一段代码时,只要看到首字母大写的,就能知道这个变量/函数是公开的,不能轻易修改;而对于小写的变量/函数修改就像对自由很多。维护的时候再也不用去来回翻阅声明,检查一个变量/函数是不是可以变了!

不过Go官方推荐都用驼峰命名。

多说一句,在做json解码时,如果对应的struct没有特殊声明,会把json的域写入对应名字首字母大写的struct的成员里。而json编码时默认会以struct域的名字作为json域名,如果要对应到小写,需要声明相关域的Tag:

1
2
3
type A struct {
	I int `json:"i"`
}

reflect还有问题

前面也提过,不能根据reflect.Type直接生成对应的Slice或者Array或者Map实在太讨厌了!

期望

Go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语言,如果要对其提出展望的话,我期望以下特性:

reflect支持创建对应Type的Slice和Array

前面多次提到了。

struct的成员函数也能支持tag

目前tag只能支持成员变量,如果也能给成员函数写tag就太cool了:

1
2
3
type A struct {}

func (a *A) `tag:"id"` SomeFunc() {}

完善库

没有IMAP好痛苦!自己实现IMAP好蛋疼! (:з」∠)

目前我可能比较急需的库:多语言本地化(大概把ICU直接port过来),更多的编解码,能换个更好用的text模版库么(模版里写个range都没法判断是不是到了最后一个元素,想用模版输出“a, b, c and d.”简直要死人啊)。

heroku

严格来说这个不是对Go语言的期望。现在GAE已经支持Go了,但是因为GAE的api太特殊,为GAE写的程序只能跑在GAE,不能自己部署,所以稍微有点不爽。如果heroku可以支持Go的话,就可以做到本地云间一个样了。可惜看上去heroku目前并没有支持Go的打算

(不过heroku内部已经把一部分ruby模块切换到Go了,或许可以期待一下?)

后记

Go的前途是光明的!道路是曲折的!以后我也会在blog里多分享一些自己使用Go遇到的问题和惯用法。